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农资流通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内容

行业新闻

加大补贴力度破除粮食领域“新剪刀差”

当前国际粮价不断飚升,国内粮价面临的上涨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却令人担忧。对此,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就指出,我国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现象。

  这种“新剪刀差”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

  首先,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越拉越大。据报道,最近25年,农资价格上涨了大概20倍左右,而粮食价格上涨只有6倍左右。以费用为例,2009年,水稻种子费用比上年增长了27.52%,人工费用比上年增长了13.64%,而亩均利润只增长了11.05%,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其次,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差距越来越大。受劳动力市场用工短缺和农民工各项保障政策等影响,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涨幅较大,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3个月就相当于在农村一年种粮的收入。因此,许多农民宁愿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农村种粮。

  再次,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差距逐步扩大。虽然国家对稻谷、小麦等重要粮食品种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但种粮与种蔬菜、水果等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效益仍然偏低。以2008年武汉市物价局的统计数据为例,粮食与其他产品之间的比价(以粮食为1)粮:猪为1:8.8,粮:棉为1:6.1,粮:蛋为1:3.7,粮:油为1:3.8,粮:奶为1:1.9,粮:鸡(肉鸡)为1:5.5,种植蔬菜水果等差距更大。这种巨大的差距严重削弱了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热情。 

  如果任由这种“新剪刀差”继续恶化下去,会严重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危及到未来的我国粮食安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如何破解“新剪刀差”,从而让农民能够安下心来从事粮食生产?笔者提出以下4点建议:

  其一是建立农资与粮食的联动机制。为了防止农资价格快速上涨,国家应该完善粮食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农业、包括畜牧业,作为一、二、三“产业链”的最底端,2亿多农户极分散,没有任何谈判能力,始终涨不过其他农资产业。农资产业、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进行垄断式涨价,涨幅远远大于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涨幅,最终吃亏的还是农业和农民。许多农民抱怨讲每一次国家给农民的补贴,很大一块被生产资料供应商赚走了。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农资与粮价的联动机制,来决定对农民增加多少补贴,同时应适当对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从而遏制愈拉愈大的农资与粮价涨幅差距。

  其二是建立我国粮价与国际粮食价格的联动机制。我国的石油价格已经建立了一个国际联动机制,国内石油价格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而上涨。我国粮食价格未来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联动机制,大幅度提高保护价,使我国的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价关系。

  其三是应该大幅度增加种粮农民的直补。目前种粮补贴主要是按承包的耕地补贴,导致有不少农民早已在城市工作,不从事粮食生产,也能够拿到国家补贴,而那些呆在家乡租种别人土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拿不到补贴。这样的补贴方法让那些为国家多做贡献多生产粮食的农民积极性严重受挫。未来应该慢慢过渡到按照农民所交粮食数量进行补,交得多就补得多。

  其四是加大对种粮大区的补贴。目前我国的粮食补贴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改变产区补贴销区,让产粮大区得到实惠。我国的“产粮大县”一般也是财政穷县,前些年甚至出现“粮食产区补贴销区”的怪现象。未来国家应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补贴,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基地,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