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助力稳定性肥料产业健康发展
2009年至今,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牵头,结合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布局,联合了22个省级农科院校,先后在河南、山东、辽宁、福建、新疆、江苏等22个省区建立稳定性肥料试验示范网络,涉及玉米、水稻、棉花、马铃薯等60多种作物,共设立269个示范点,示范面积累计3904.28亩,研制新的专用肥配方64个,平均增产202.45公斤/亩,增产率达 14.7%,比农民常规施肥平均少投入17.14元/亩,平均增收188.35元/亩,为推动我国农业施肥方式做出突出贡献。
为使稳定性肥料在不用区域、不同土壤环境、不同作物上有稳定的表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合合作企业、各地科研院所进行了大量试验示范,研制出科学合理的化肥配方,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开拓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他们针对合作企业的市场特点,仔细分析企业优劣势,结合多年来积累的试验示范数据,通过设立样板田、召开现场会以及各类培训等举措和田间实践历练的实战经验,为企业提供“教练式”的服务,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技术支撑。仅在2011年—2012年,研究所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农科院,根据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市场情况,在东北地区建立试验示范点31个,面积达229.6亩,平均增产62.39公斤/亩,增产率达10.54%,增收112.45元/亩。
“2004年以来,我们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实施了东北春玉米深施免追肥技术,并得到普遍推广,目前已有50%以上的农民采用此项技术,实现春玉米增产331.9—816.9kg/hm2,增产率为5.72%—13.5%,减少追肥用工0.5个/亩,增收87.4元/亩。”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说。目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中原地区推广的夏玉米“两免”施肥播种技术,可实现麦茬免耕翻,长效免追、营养足量均衡、肥料利用率高,不仅省时省力,经济效益也显着提高,平均增产率达到13.39%,增收125.75元/亩;在安徽、河南、甘肃的水稻、小麦等作物上,应用的节氮技术可在节氮20%情况下不减产,部分可实现地区冬小麦一次施肥,小麦冬前不旺长,冬后返青快,该技术平均增产率达到14.53%,增收达到1820元/公顷。
经过多年的推广和试验示范,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研制出多种稳定性肥料施肥技术并申报相关专利,为稳定性肥料生产企业的后备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高效环保、省时省工,为改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起到助推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上一篇: 钾肥:供应持续增长 需求提升缓慢 下一篇: 尿素:内忧难解 外患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