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业问题,就要消灭化肥吗?
一、
说一句题外话,真相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一沾上利益,便无真实可言。作为普通人,我们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常识与自主思考、判断能力还是必要的,别让被卖了还替数钱的段子成为现实。
二、
化肥的理论基础是植物营养学。李比希(JustusvonLiebig,1803-1873)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指出: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否定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也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分界线和转折点。
养分归还学说提出:植物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取矿质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瘠,甚至寸草不生.为了维持养分平衡,就必须把从土壤中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
最小养分律理论:作物的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小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最小养分律还指出了作物的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应有针对性。
这些理论经过百年的实践检验,指导农业生产。
三、
图1给出了1978-2006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图21949-1985年化肥用量及粮食单位产量
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角度来考察,化肥施用量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着更为明显的相关关系。图2给出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5年化肥施用量增长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化肥施用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相应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
这就说明,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在合理范围内化肥施用量越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越高。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统计,1983全国化肥试验网1981-1983年在29个省18个作物上完成的6000个田间试验结果,其中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千克化肥养分可增产粮食9.4kg(每千克N、P2O5、K2O分别增产10.8、7.3、和3.4kg,投入量1:0.4:0.1)。进入90年代后,由于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效报酬递减,按部分资料计算,平均肥效降低约20%,即每千克养分可增产粮食7.5kg。事实上,世界各国对化肥增产作用的评价是基本相同的,大致而言,化肥在粮食增产作用,包括当季肥效和后效,可占到50%左右。
还有人会说良种是增产的主要助力,但是有个前提是良好的肥水条件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不才大学期间专业就是作物育种,虽然学的不好,给母校丢脸了,但是基本的概念还是稍微懂一点。现代作物育种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育能吸收和利用大量肥料养分的作物新品种,以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高产品种是对肥料具有高效应的品种。
例如,以德国和印度各自的小麦良种与地方种相比,良种的单位面积养分吸收量是地方种的2-2.8倍,单产是地方种的2.14-2.73倍。因此,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的小麦育种家N.E.Borlaug一再强调,肥料对于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的“绿色革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国杂家水稻推广也与肥料的投入量密切相关。据湖南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报告,杂交晚稻(威优6号)较常规种晚稻,每公顷增产月1.5吨,多吸收氮21-54kg,磷肥1.5-15kg,钾肥19.5-67.5kg。因此肥料投入水平成为杂交稻两种良法栽培的一项核心措施。
所以说如果把良种比作“巧妇”,那么肥料就是“米”。
根据试验结果,若连续无肥种植,粮食作物的每公顷产量将每季递减285-395kg,甚至更多,4-6年后,无肥区稻麦单产将可能回复到20世界50年代初期的水平。
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施肥量,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这个不需要再讨论。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增加施肥量可以在较小耕地上收获更多的农产品,实质上就与扩大耕地面积的效果相似。举个例子,按我国近年的平均肥效,每吨化肥养分增产粮食7.5吨,若每公顷粮食的产量也是7.5吨,那么每增施1吨化肥养分,即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1公顷,当单产不会无限度提高,不做过多讨论。因此在那些人多地少的国家,无一不是借助增加施肥量以谋求提高作物单产,弥补其耕地不足。日本、荷兰,人均施肥量是美国、前苏联的3-5倍,其粮食的单产达到美国、前苏联的2-3倍。
再看看我国,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2011年的数据,国家要保住18亿亩的红线)占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但是这也让中国实现世界瞩目的农业成就:
中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2012年中国蔬菜总产量为7.02亿吨,蔬菜种植面积为3.05亿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早在2007年中国蔬播种面积和产量就稳居世界第一,分别占世界总量的的43%和49%。
中国是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2012年水果产量24057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以上。中国的苹果、梨、桃、李和柿子的产量均为世界前5位,尤其是柿子和梨,中国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1.5%和52.9%;苹果和李子的产量也占世界产量的40%左右。
2012年全国的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220万吨,2835万吨和3870万吨,目前我国的肉类和禽蛋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奶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三,肉类的消费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多说一句,这些动禽的饲料可是主要来源于农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12428.7亿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2015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约在12800-12900亿斤(64000-64500万吨)之间。两相比较,国内粮食供需约有400-500亿斤(2000-2500万吨)缺口。由此可以知道,2015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
四、
每年每季投入农田的化肥,在当季作物收获后都有相当数量残留与于土壤中(N约30%,P约70%,K约40%),其中一部分经由不同的途径继续进入水、土、气环境中,造成损失,大部分则可留在第二季、第二年及以后种植的作物连续利用。这就是易被人们忽视的化肥后效,连续多年合理施肥的结果,化肥后效将叠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将增加,促进作物单产不断提高,耕地的肥力不但能保持,而且可能越种越肥。
众所周知,有机质一旦进入土壤,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降解、转化和消亡。虽然会在转化的过程中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物质如胡敏酸等腐殖物质,但是一旦中断补充有机质,这些稳定的腐殖物质也会讲解消亡。
有机物质由绿色植物的地上部分利用光能合成,而增施化肥恰巧是通过绿色植物提高有机物质合成量的重要手段。作物产量越高,单位面积耕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就越多,残留在土壤中的根茬等有机物也越多,有的可达地上部产量的三分之一。如以平均数35%计算,若每亩收获籽实400kg,则相应残留根茬的有机质可达140kg或有机碳81kg,这对平衡和补偿土壤有机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肥料施入土壤后也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都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不断代谢更新,保持甚至提高有机质含量,减缓有机质的消亡。
国外连续进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氮磷钾化肥,其保持土壤有机碳含量虽然比连续施用有机肥区少,但仍比无肥区高。我国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的30余个连续10年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化肥处理,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约3.5%,全氮含量增加15%,速效磷提高到138%,速效钾为101%,;当然单用氮肥处理,10年后,有机质下降了约5%,但对土壤全氮含量几乎无影响,速效磷为10年前的33%,速效钾为82%。在对氮磷钾化肥的基础上连续增施有机肥处理,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0%,全氮含量提高20%,速效磷提高1.78倍,速效钾增加26%。
这表明中国耕地面临问题根源不在使用了化肥造成的,而是因为化肥养分浓度高、施用便捷,农民不愿意费时费工的施用有机肥造成的。
五、
正是有了农业的丰收,保证了每一个普通人的温饱,我们才能力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城乡的大规模绿化。
不得不承认,连续较大量的施用化肥,从局部或短期观察,可能会出现若干环境问题,如提高水体中氮磷养分含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或总体上考量,由于大面积的绿色植物(森林、草地、农作物)的茂盛生长,固定二氧化碳,及其与所处生态环境的物质交换,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巨大。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长期保持高施肥量的发达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上至专家,下到媒体,对化肥口诛笔伐,欲杀之而后快。真的是化肥祸国殃民吗?为化肥正名,为真相正名。也许只有真正的清本溯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 上一篇: 复合肥:乍暖还寒 价格难免下滑? 下一篇: 主要农药原药和中间体产品:价格高位 市场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