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农资流通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内容

行业新闻

技术创新成农药行业转型“金钥匙”

 国家对农药行业的管控越来越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农药作为保障粮食增产、高产的重要农资产品所肩负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都在提醒农药代理商,如果农药使用不当、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同时,国家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离不开农药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农药企业来说,如何趋利避害,发挥好农药的有益作用,管控好农药的潜在风险,就必须要加快转变农药管理发展方式,促进农药加盟商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药产品的科技含量。

  产能过剩 科技含量低

  纵观中国农药行业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科技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不少地区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农药品种仍以仿制为主,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不足1%。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表示,除企业数量众多,小、散、乱现象严重外,产品重复登记、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也是制约我国农药工业发展的瓶颈。根据2014年中国农药登记数据,我国近两年农药产品登记数量保持在3000个以上,2014年登记产品3374个,比上年仅减少了1.6%。

  据悉,针对这样的格局,国家对农药企业提出,鼓励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而各地根据《环保法》而制定的种种细化政策,也使农药行业受到极大影响。一方面,这些政策要求农药生产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它推动了环保不达标的落后小企业的淘汰。

  “从产能上来看,产能严重过剩,农药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钟华指出,简单仿制以单一盈利为导向,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日益白热化,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下不少品种已经无利可图。 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表示,严重的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和经营管理混乱等问题,对我国农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专家表示,加强农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能过剩,提高农药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药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真正契合农业生产需要,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产品有效供给,成为保障农业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同时,虽然中国农药企业在靠近原材料的低端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附加值高、加工深度以及技术要求高的产品领域基本上被国外农药巨头占据。国际上具有农药创新性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

  “现在,许多企业迫于发展现状的无奈,为了生存,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产品。反而难以投入更多财力去研发更高端的产品。”陈昶说。

  中化集团沈阳化工(000698)研究院总工程师刘长令表示,中国农药要在国际市场拥有话语权,在国内市场拥有主导权,必须加大创制农药和高效低风险农药制剂的研发力度。

  专家介绍,创新能力的缺乏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我国农药生产起步晚,总体发展就是跟着国外“跑”,而大部分的农药产品也都是仿制出来的。“创新基础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现在大部分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也都来自于国外。”

  技术创新须加大投入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不少专家都认为,农药制剂的创新、研发,甚至精品化路线,将成为我国农业行业崛起的关键,也是大势所趋。

  由于土地污染严重,我国已经提出了农药减量计划。其中一个措施就是提升制剂水平,提高农药利用率,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从农药行业来说,制剂研发和创新更加关乎到我国农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原药相比,农药制剂生产对环境影响较小。以草甘膦为例,草甘膦每生产一吨原药会产生5吨以上的废液,这些废液难以处理,且含有众多污染物,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反,很多国际农化企业都是在我国低价购买原药,利用先进的制剂加工工艺和技术制成制剂,然后再以高价返销我国。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杜凤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药行业普遍不景气已经成为我国农药行业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农药企业应该考虑优化手中的登记证资源,做精做细,打造几个高品质、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产品,这应该是我国农药企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教授吴学民持有同样观点。他认为,我国农药企业应该摒弃以往的大而全、只追求总体规模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很容易复制,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应该有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和产品品牌,而把现有的产品品种做好,就够了。

  吴学民说,我国农药生产以仿制为主,农药制剂相对落后,同质化产品多,新品研发较为薄弱,农药企业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自主品牌和市场主动权。因此农药研发思路要从粗糙向精准、从注重理化性质向注重生物活性转变,省力化精准化制剂类型、种衣剂、控释技术、纳米技术等是新剂型研发热点。

  “现阶段农药剂型研发已不能只考虑农药基本使用,而要更多地考虑安全性和环保性。”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质量审评处处长张宏军提出,如何避免除草剂药害、后高毒农药时代的替代技术及制剂、与农药飞防技术相匹配的农药专用制剂和助剂的研发、登记管理的政策法规、产品质量标准及相关试验准则,这些都是制剂行业升级换代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植保无人机喷雾技术迅速兴起,飞防专用药剂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多年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袁会珠表示,飞防药剂需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药液配制中的破乳现象、药剂选择不当引起的喷头堵塞问题、飞防助剂的安全性问题和飞防除草剂的药害问题等,建议作业前一定要做药液配制预实验。

  肩负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药企业是行业的主体之一,而企业的责任感,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政策趋严,环保高压态势下,如何适应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如何寻求保全并在逆境中突起,是众多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提到农药化肥零增长政策的提出,是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国内农药行业发展遇到了天花板。孙会长呼吁更多更大的企业在产业转型、产品重组、加强企业集中度方面有所作为,而环保安全压力无形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加速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孙会长提到,目前国内农药行业存在着立志于做大做强的企业和跨国公司与国内投机取巧、偷排乱排等违规企业之间的矛盾,希望政府的作为有形无形中能使后一类企业边缘化,使整个行业出现更多更大的企业,同时希望企业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对福华论坛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要贴近时代,服务行业;要敞开胸怀,广纳群言;要开放合作,务求实效。张华总认为作为中国的农药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要认清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博采众家之长,积极探索中国农药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张华董事长认为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好的商业模式是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能放弃、能深化,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近年来,福华也在考虑如何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希望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延伸的服务,张华董事长认为要做好服务,最上游应用端的技术开发至关重要。另一个行业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农药价格上涨的问题。作为草甘膦重要的生产企业,在草甘膦涨价这个问题上,张董认为没货不等于涨价,希望企业不要被言论左右,要做有责任的企业,让一个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于草甘膦的未来发展,张董认为草甘膦巨头将进一步整合,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段又生认为短期的价格上涨确实给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价格的上涨是由成本上升导致,市场需求并非主要因素,不符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化解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段博士指出,目前,国内植保行业仍面临着原药“强”、制剂“弱”、内外失衡、上下不通、有销售无服务的现状,在当前转型升级的紧迫时期,政策、市场、科技三个方面都给行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条件,未来农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自身定位要更加细分,在商业模式上,以服务引领中国农化行业的发展是主流趋势,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精准农业、电商、飞防、生物技术都是行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