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最忌“一刀切”
钾肥项下包括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碳酸钾等;企业项下还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资源型企业、加工型企业……别看都是企业,都顶着个“钾”字,但从出生那天起,就各走各的道,各有各的活法儿,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在一个平台上说话。中国的问题就是这么复杂。
但中国的政策却一向习惯大而化之,形象的说法叫一刀切——优惠政策一刀切,惩罚政策一刀切。
一如硫酸钾行业所遭受的政策不公境遇,一刀切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惯性。以棍扫一大片的形式管理市场,其结果就是造就了大不同、大不公。
政策制定的初衷大抵都是良善的,但如果缺乏广泛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出来的政策很可能就会失之偏颇,其效果必然事与愿违。就拿化肥出口关税问题来说。提高出口关税,本意是保护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政策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除少数资源型国有企业外,国内大部分硫酸钾的生产需要以进口氯化钾为原料,属于比较典型的来料加工型产品,高进高出,是最适合出口的产品。但从事加工型硫酸钾的绝大多数属于民营企业,与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相比,自然人微言轻。现在一刀切都不让出口,结果呢,于私,企业遭到灭顶之灾;于公,国家得不到什么好处。谁都得不到好处,这就是政策一刀切的结果。试想,如果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多走走,多听听,多找几类企业开个听证会,这样的结果就完全可以避免。当然,这就要有劳政府部门多做功课,多辛苦了。
其实,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政府机构,有最便于支配、最雄厚的政府财政,有人数最多的怀一腔热血渴望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后备人才,完全有条件把政策制定得更细一些,更公平一些。如今,政府部门也反复表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十二五”期间,政府部门一定要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那,能不能就从硫酸钾这个产品做起?
- 上一篇: 辉隆股份:打造中国供销农资的“沃尔玛” 下一篇: 2011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在安徽黄山举行